从 2025 年 9 月 1 日起,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的新国家标准 GB24429 - 2024《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》正式实施,这标志着电动车头盔进入 “新国标” 时代。此次新国标实施带来诸多重要变化,与广大电动车骑行者的安全息息相关。
一、新旧标准更替,旧款头盔将逐步退场
新国标实施后,过去常见的普通自行车头盔,以及不符合新标准的电动车头盔将逐步被淘汰。此前部分仅起到 “装饰作用” 的头盔,因无法满足新的安全需求,将不再被视为合规产品。这意味着消费者需要及时检查自己现有的头盔,若不符合 GB24429 - 2024 标准,应尽快更换。
二、新国标下,头盔安全性能显著提升
相较于旧标准,新国标头盔在多个关键安全指标上有了显著提升:
1、防护范围扩大:新头盔对后脑勺和太阳穴的保护面积增加了约 23.7%,能更全面地守护骑行者头部易受伤的部位。
2、抗冲击性能增强:抗冲击力提高了约 31.5%,在遭遇碰撞时,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分散撞击能量,有效降低头部受到的伤害。
3、固定系统更牢固:对头盔固定系统的牢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,确保在事故发生时,头盔不会轻易脱落,持续发挥保护作用。
4、舒适性优化:在设计上也更加注重佩戴的舒适性,让骑行者更愿意主动佩戴头盔,减少因不适而抗拒佩戴的情况。
三、全国多地开展专项整治,严查未佩戴合规头盔行为
进入 9 月以来,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上海、菏泽等多个城市积极响应,开展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。其中,严查 “未佩戴安全头盔” 成为整治重点之一。
现场执法处罚:若骑行者被交警现场查处未佩戴安全头盔,通常会先收到口头警告;对于情节严重或屡次违规者,将面临 20 元至 50 元的罚款。
科技助力监管:许多城市已迈入 “AI 抓头盔” 时代。通过在电子监控设备上加装 AI 识别算法,能够自动抓拍未佩戴头盔、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,并向车主发送警告短信,实现了 24 小时全天候监管,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和覆盖面。
四、快速判断头盔是否合规的方法
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头盔产品,消费者该如何判断其是否合规?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看认证标志:购买时一定要仔细检查头盔,必须要有清晰的 “GB24429 - 2024” 标准号以及 “CCC 认证” 标志。这两个标志是头盔符合新国标、质量合格的重要证明,缺一不可。消费者还可通过 “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”,输入头盔的 CCC 认证编号,查询认证详情,进一步确认产品真伪。
辨头盔类别:国标头盔分为 A 类和 B 类。A 类盔为摩托车乘员头盔,适用于摩托车乘员和电动自行车乘员;B 类盔为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,仅适用于最高时速不大于 25km/h 的电动自行车乘员。日常仅骑电动车出行,选择 B 类头盔即可;若偶尔还会骑摩托车,则需选择 A 类头盔。
查头盔做工:合格的头盔外壳应坚硬且有一定韧性,用手按压不易变形;内衬 EPS 泡沫要厚实、柔软,厚度至少达到 20mm,用手捏有弹性,能有效缓冲撞击力;下颌带宽度需超过成人拇指,扣具牢固且易于解开,确保佩戴时稳固不晃动。
五、正确使用和保养头盔的温馨提示
正确佩戴方式:头盔应水平佩戴在头上,前沿距眉毛约两指宽,这样既能保证良好的视野,又能确保前额得到有效保护;调节头围至合适紧度,使头盔贴合头部,不会晃动;系紧下颌带,以下颌处留有一指空隙为宜,太松头盔易脱落,太紧则会影响舒适度。
定期更换头盔:即使头盔未发生碰撞,由于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材料会逐渐老化,防护性能下降,建议 3 - 5 年后更换新头盔。而一旦头盔经历过撞击,无论外观是否有明显损坏,其内部结构可能已受损,无法再提供可靠的保护,应立即更换。
妥善保养存放:平时不使用头盔时,要避免将其暴晒在阳光下或放置在湿热环境中,也要远离汽油、酒精等有机溶剂,应存放于阴凉通风处,以延长头盔使用寿命,确保其防护性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。
新国标实施是提升电动车骑行安全的重要举措。广大电动车骑行者应尽快了解新规变化,及时更换符合新国标的头盔,并养成正确佩戴和定期检查更换头盔的好习惯,为自己的出行安全增添有力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