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电子器件国产化进程备受瞩目。这一进程呈现出多方面鲜明的特点,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格局,也对国家的科技安全和经济发展意义深远。
1、技术突破与追赶加速
随着国家对半导体等电子器件领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,以及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,国内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系列关键突破。在半导体设备方面,去胶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%以上,清洗设备国产化率约为58%,刻蚀设备国产化率约为44%。
在芯片制造环节,如BAW滤波器实现了本土量产,这一成果意义重大。BAW滤波器在手机射频前端模块中至关重要,此前市场被博通等国外企业主导,其制造对芯片工艺、薄膜沉积和微机械加工技术要求极高。国内赛微电子实现量产,表明我国在该领域攻克了技术难关。
同时,在芯片设计能力上,国内企业虽与国际大厂存在一定差距,但也在持续进步。面对国外高端IP进口受限的情况,本土半导体IP企业积极发展,在高速SerDes接口IP等方面取得成果,如芯动科技可提供多种规格的SerDes解决方案。
2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
从市场数据来看,我国电子器件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增长态势显著。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,2013-2023年,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年均增长率达15.01%,销售额年均增长率则达17.21%。2023年,国内集成电路产量已达3514.36亿块,销售额达到1.22万亿元,分别是2013年的4.05倍和4.89倍。
我国集成电路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比例由2013年的16.46%提高到2023年的40.4%。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我国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,国内市场规模持续扩张,为电子器件国产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3、进口依赖度逐步降低
曾经,我国电子器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,但近年来这一局面逐渐改变。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我国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持续向好,出口额持续增长,2019年起出口额持续超过千亿美元,2024年芯片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商品,出口金额折合人民币约1.2万亿元。
与此同时,集成电路进口金额虽仍增长,但增速放缓,2019-2024年复合增速为4.77%,较2013-2018年的复合增速下降1.4个百分点。以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比值来看,自2018年以来逐年下降,2024年该比值为2.42倍,较2007年峰值下降超一半。这表明我国在电子器件领域的自给能力不断增强,对进口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。
4、产业链逐渐完善
我国电子器件产业链正不断完善,从上游原材料与设备,到中游设计、制造与封测,再到下游应用,均取得显著进展。在产业链上游,虽然高端材料与设备仍依赖进口,国产化率不足30%,但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布局,如在半导体设备领域,北方华创等企业在多种设备上实现关键技术突破。
中游环节,在二极管、晶闸管等中低端领域已实现较高国产化率,不过在IGBT、SiC器件等高端领域还需突破技术壁垒。下游应用则已深度渗透至汽车电子、工业控制、消费电子、新能源发电等多元化领域。产业集聚效应也日益明显,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、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、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三大聚集区。长三角地区在设备和制造、封测环节具有领先优势,2023年长三角集成电路产量为1641.26亿块,同比增长8.57%,占全国比重约47%。
5、政策支持力度大
为推动电子器件国产化进程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。在税收优惠方面,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,降低企业运营成本,提高企业盈利能力,使其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和生产。在资金补贴上,设立专项产业基金,为电子器件相关企业提供研发资金、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等。
同时,在项目审批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,加快企业建设项目的落地速度,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。这些政策为电子器件国产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电子器件国产化进程在技术、市场、产业链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积极且显著的特点。尽管在部分高端领域仍面临挑战,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,未来有望在全球电子器件产业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,为我国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筑牢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