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倡导绿色出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,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,而作为其 “补给站” 的充电桩,正以迅猛之势加速推广,成为能源与交通领域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。
政策东风劲吹,全方位引领布局
政策层面为充电桩推广构筑了坚实的基石。自 2022 年起,国家多部门协同发力,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。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等制定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优化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布局,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快充网络有效覆盖,针对公交、出租、物流等专用车充电需求,结合停车场站配套建设专用充电站,并要求政府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等内部停车场按比例配建或预留充电设施 。2023 年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》更是将目标锁定到 2030 年,规划构建城市面状、公路线状、乡村点状的全方位充电网络 。在具体落地成果上,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(含停车区)累计建成充电桩超 2 万个,公路沿线充电网络日益完善。这一系列政策不仅指明方向,更从土地利用、建设标准、运营规范等各环节给予保障,极大激发了各方参与充电桩建设的积极性。
市场需求井喷,强劲拉动建设热潮
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,直接催生了对充电桩的海量需求。据公安部数据,截至 2024 年 6 月底,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飙升至 2472 万辆,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达 1813 万辆 。仅 2024 年上半年,海南、浙江、广西等地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突破 50%,广东、江苏等 12 省市渗透率超 40% 。行业预测,2025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跨越 4000 万辆大关,2030 年更是有望超过 8000 万辆 。随着保有量激增,充电难题愈发凸显,消费者对充电设施的便捷性、覆盖率要求空前高涨。这种强烈的市场需求,如同强力引擎,驱动着充电运营商、车企、传统能源企业及大型国央企纷纷加大投资力度,全力加速充电桩建设步伐,以填补供需缺口,满足市场旺盛需求。
技术创新突破,赋能高效便捷充电
技术创新为充电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在充电速度上,大功率充电技术取得显著进展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,使大功率技术路线的系统要求、控制导引等标准得以完善,主流公共快充桩额定功率从 60 千瓦跃升至 120 千瓦,部分甚至高达 240 千瓦 ,大幅缩短充电时长,提升用户体验。在充电模式创新上,移动充电、无线充电崭露头角,如具备智能驾驶与自动充电功能的充电机器人在杭州商业化运营,新型滑轨式移动充电桩在金华等地试点,实现从 “车找桩” 到 “桩找车” 的变革,有效解决车桩时空分离痛点 。此外,有序充电技术通过智能调控,充分利用小区既有电力容量,降低配电网扩容成本,提升电力资源利用效率。
商业模式多元,激发产业内生动力
商业模式的多元化创新,为充电桩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。在城市公共充电场景,虚拟电厂、换电模式、光储充一体化模式等蓬勃兴起。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将光伏发电、储能与充电相结合,在用电低谷时储能,高峰时放电用于充电,既降低用电成本,又缓解电网压力 。在居住区充电场景,虽以私人充电桩为主,但社区统建统营、车网互动等模式正积极探索,如统建统管模式引入第三方统一设计、建设、运营和维护,消除安全隐患,为有序充电奠定基础 。高速服务区充电场景则以快充服务网络为核心,同时推广换电、光储充一体化等模式应对节假日高峰需求 。这些多元商业模式,通过整合资源、拓展服务,挖掘充电桩产业的盈利潜力,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加速推广,是政策、市场、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发力的结果。在迈向绿色交通未来的征程中,充电桩产业将持续革新,为电动汽车普及筑牢根基,助力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构建清洁、高效的能源交通新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