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小米汽车自入局以来便备受瞩目。近期,小米汽车却陷入了一系列风波之中,“配置争议” 以及提车周期大幅拉长等问题,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一、小米汽车 “配置争议” 风波详情。
(一)外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争议。
小米 YU7 上市后,部分消费者发现,在下单时小米 YU7 的标准版和 Pro 版车型的配置单显示有外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,但订车后却发现只有顶配的 Max 版本才有此功能。小米汽车客服承认此前专属配置单 PDF 文案存在错误并致歉,然而,这一失误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,部分消费者认为小米存在误导消费的嫌疑。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指出,小米疑似存在后续更改配置文案的行为,由此引发的代价不应该由用户承担。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,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。
(二)配置争议对消费者信任的冲击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汽车配置是购车决策中的重要考量因素。配置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。此次小米汽车的配置争议,使得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度受到了冲击。在当下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,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极为便捷,负面事件往往能够快速扩散。许多潜在消费者在看到这一争议后,对小米汽车的产品宣传和实际配置之间的差异产生了担忧,进而对购买小米汽车持观望态度。这种信任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,可能会影响小米汽车未来的市场拓展和销售业绩。
二、提车周期大幅拉长现象剖析。
(一)提车周期的具体时长。
小米 YU7 开售 18 小时,锁单量便突破 24 万台,订单量的激增使得小米汽车的交付压力骤增。据小米销售人员介绍,目前小米 YU7 标准版最快交付周期为 58–61 周(超一年),Pro 版为 51–54 周,Max 版则为 39–42 周。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用户陆续晒出锁单后系统显示的交付周期截图,排期普遍在 40 周以上。如此漫长的提车周期,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预期。
(二)导致提车周期拉长的原因。
订单量远超预期:小米 YU7 上市后的火爆程度超出了小米官方的预估。小米 YU7 自 6 月 26 日发布会后便持续刷新纪录,3 分钟,大定破 20 万台,锁单达 12.2 万台;1 小时大定突破 28.9 万台。如此庞大的订单量,给小米汽车的生产和交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以小米现有的产能,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如此大量的订单需求,从而导致提车周期大幅拉长。
产能限制:从产能方面来看,小米汽车目前的生产能力还无法完全匹配市场需求。小米汽车在北京经开区分两期建设整车制造工厂,一期和二期项目年产能各为 15 万辆。二期项目预计于 2025 年 6 月完工,届时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。但面对小米 YU7 的海量订单,现有的产能显得捉襟见肘。尽管雷军表示小米汽车工厂目前每月能生产两三万辆车,且两个工厂若都是双班运营,每个月生产五六万辆是没有问题的,总产能将达 60 万辆,但要消化如此多的订单,仍需要较长时间。
供应链问题: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涉及到复杂的供应链体系,包括电池、芯片、电子元件等众多零部件的供应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都可能影响整车的生产进度。在全球范围内,芯片短缺、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问题时有发生,这也给小米汽车的供应链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。例如,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,其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对汽车生产至关重要。如果电池供应商出现供货延迟或产能不足的情况,必然会导致小米汽车的生产和交付受到影响,进而拉长提车周期。
三、提车周期拉长带来的影响。
(一)对消费者的影响。
经济成本增加:提车周期的拉长,使得消费者面临一些经济上的不确定性。根据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公告,自 2026 年起,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,每辆车减税上限为 1.5 万元。若车辆无法在 2025 年底前交付,消费者预计将面临额外税费支出。以小米 YU7 售价最低的 25.35 万元标准版为例,若在 2026 年提车,需缴纳约 1.12 万元购置税;而高配的 32.99 万元 Max 版因超过减税上限,实际会多缴纳约 1.46 万元的税费。此外,国家 “汽车以旧换新” 补贴 2025 年仅延续到 2025 年 12 月 31 日,2026 年的政策尚不明确。这些政策的变化,使得消费者在等待提车的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多的经济成本。
时间成本增加:消费者在支付定金后,需要等待长达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提车,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。在这段时间内,消费者可能需要继续使用现有的交通工具,或者花费额外的费用来解决出行问题。而且,长时间的等待也可能让消费者的购车热情逐渐消退,对小米汽车的满意度降低。
消费者焦虑与不满情绪滋生:漫长的等待过程中,消费者容易产生焦虑和不满情绪。在社交平台上,已经出现了大量消费者对提车周期过长的抱怨和吐槽。部分消费者甚至发起了联名行动,要求小米退还定金。例如,来自武汉的张女士在 6 月 26 日发布当晚下的订单,6 月 27 下午 1 点锁的单,但订单界面显示预计还需 50 - 53 周交付,如此长的交付周期让她无法接受。她认为小米汽车存在交付周期不透明的问题,在销售过程中小米未明确告知交付具体时间,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。
(二)对小米汽车自身的影响。
品牌形象受损:提车周期大幅拉长以及配置争议等问题,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较大的冲击。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整体认知和评价,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市场竞争力。然而,此次风波使得小米汽车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。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度降低,可能会导致部分潜在客户流失,影响小米汽车未来的市场份额和销售业绩。
订单流失风险增加:由于提车周期过长,一些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放弃购买小米汽车,转而选择其他品牌的车型。尤其是在竞争对手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吸引消费者的情况下,小米汽车面临的订单流失风险进一步增加。例如,蔚来、极氪等品牌针对小米 YU7 预定准车主推出了转定补贴政策,试图从中截流潜在客户。这对于小米汽车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提车周期问题,小米汽车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。
四、小米汽车的应对措施及未来展望。
(一)应对措施。
产能提升计划:为了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,小米汽车正积极推进产能提升计划。一方面,加快二期工厂的建设和投产进程,确保二期工厂能够按时全面启动量产,将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。另一方面,优化生产流程,提高生产效率,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,提升现有工厂的生产能力。雷军表示,小米汽车工厂目前每月能生产两三万辆车,未来两个工厂双班运营后,每个月生产五六万辆是有希望实现的,总产能将达 60 万辆。此外,还可能考虑未来建设三期工厂,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,以满足市场需求。
开放限时改配:针对配置争议以及部分消费者对配置的调整需求,小米宣布将在 7 月 6 日至 7 日开放限时改配窗口。这一举措旨在解决消费者因配置预期落差而产生的不满情绪,给予消费者重新选择配置的机会。然而,改配后将重新排队,这也可能会对部分消费者的提车时间产生一定影响。但总体来说,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米汽车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和回应。
沟通与解释: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和不满,小米汽车通过官方渠道以及雷军的直播等方式,积极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解释。雷军在直播中介绍了 YU7 锁单数据、交付节奏、产能提升等内容,向消费者说明情况,争取消费者的理解。同时,小米汽车官方账号也对交付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回应,表示 App 显示的交付时间为预估参考,随着产线磨合提效、产能爬坡,实际交付时间可能会有动态变化。通过积极的沟通与解释,小米汽车试图缓解消费者的焦虑和不满情绪,重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。
(二)未来展望。
尽管目前小米汽车面临着配置争议和提车周期拉长等问题,但从长远来看,小米汽车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。小米在科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研发经验和庞大的用户群体,其在智能互联、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,有望为小米汽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例如,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广泛布局,使得小米汽车能够更好地融入小米生态系统,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、智能的出行体验。
同时,随着产能的逐步提升和问题的妥善解决,小米汽车有望逐步恢复消费者的信任,提升市场份额。如果小米汽车能够从此次风波中吸取经验教训,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管控、优化配置信息管理以及提升交付服务水平,那么小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仍有望占据一席之地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,小米汽车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变化,不断创新和改进,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