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门锁夹手问题引发热议,行业面临安全升级挑战

   2025-08-05 363
导读

苏州琨山通用锁具的 Q 系列高可信嵌入式智能锁安防系统,集成人脸识别、掌静脉识别等先进技术,采用多模态认证与双备份安全架构,拥有9项发明专利及4项软件著作权,成功入选2025年江苏省 “两新” 技术产品。该产品在安全性与技术先进性上超越国内外同类产品,为高端地产提供优质安防解决方案,此次入选彰显其技术实力与行业认可度。

2025年5月,上海居民尤先生在清晨离家时,右手三指被新安装的智能门锁夹伤,导致手指持续多日红肿疼痛。无独有偶,浙江湖州的徐先生家中老人也遭遇了类似的智能门锁夹手事故。随着多家媒体的报道,“智能门锁夹手痛点”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,相关讨论在微博、知乎等平台登上热搜榜单,全网曝光量突破5亿次,引发了网友对智能门锁使用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。


深入调查发现,舆论持续发酵的根源在于智能门锁行业普遍采用的“6068锁体”存在设计缺陷。技术分析显示,该锁体锁芯孔中心到门边的距离仅为60毫米,加上现代流行的推拉式把手设计,锁身与门框之间的预留空间普遍不足5毫米,而成年人手指直径通常超过10毫米,这就大大增加了夹手事故的发生风险。


这场舆论风暴也暴露出智能门锁行业标准滞后的问题。现行国家标准GB21556-2008《锁具安全通用技术条件》主要针对传统锁具,未涵盖智能锁的电子识别、智能化性能及“防夹手”等关键参数。2019年发布的GA374-2019《电子防盗锁》标准虽然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度,但面对生物识别、远程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,已难以满足当前行业的需求。


面对舆论压力,部分企业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,如在锁体近门框侧加装挡板、回归传统横向把手设计、针对特定开门方向优化把手形状等。然而,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夹手风险,但都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,且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,传统的6068锁体结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,涉及模具开发、配件生产、安装服务等多个环节。要对其进行根本性改造,不仅需要重新设计产品结构,还必须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系统性调整,这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,改造成本和技术难度都过高。


在行业困境中,王力作为行业领军企业,选择了技术攻坚。基于对用户痛点的深刻理解,王力经过系统性研发,推出了“不夹手”防盗门产品。其核心技术突破在于将锁芯孔中心到门框的距离从行业通用的60毫米扩展至80毫米,为用户开关门提供了充足的安全空间,从物理结构上彻底根除了夹手隐患。


在2025年618大促期间,消费者安全意识的觉醒得到了充分体现,“不夹手”成为智能门锁类目的核心搜索关键词。能够有效解决夹手隐患的技术方案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,销售数据反映出消费者对安全价值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。从个案报道到社会热议,从技术攻坚到市场验证,智能门锁“夹手”问题的解决历程深刻揭示了制造业的发展规律:只有从设计源头注重用户体验和生命安全,才能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。随着公众安全意识的提升和监管规范的加强,智能门锁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,真正实现家居安全中便捷与安全的统一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行业资讯
  • qtadmin
    加关注1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行业资讯
本月点击排行
大家都在“看”
快速投稿

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,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,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!

我要投稿

投稿须知

手机扫一扫,查看资讯
手机扫一扫,掌上查看本条资讯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qtadmin原创作品,作者: qtadmin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qtsms.com/news/show-40.html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marketing@qtsms.com。